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真题及解析(二)如下: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就是说人民( )
A.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不是社会革命的主力 D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采取( )
A.没收政策 B.减租政策 C.限制政策 D.保护政策
3.毛泽东提出的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 )
A.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D.坚持正确的恩想政治工作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B.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
C.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全国草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5.毛泽东指出,对于农民和小资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共产党而言,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
A.恩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政治建设 D.作风建设
6.毛泽东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的方针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鸡
C.团结批评一团结 D.统顾兼顾、适当安排
7.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事求是
8.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 )
A.社会主义 B民主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其本质是( )
A.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发达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政治文明、军事强盛、科技发达
D.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军事强盛
10.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三个重要支点。要妥蓍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是( )
A.扩大对外开放 B.推进依法治 C.增强综合国力 D.改善人民生活
解析:
1.【答案】B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史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答案】A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的基本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答案】A
【解析】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
4.【答案】C
【解析】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及政策的正确,又构成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5.【答案】A
【解析】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针对其自身特点而提出未的: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党员大部分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二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6.【答案】C
【解析】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借以达到既妥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后来毛泽东又把它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即“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7.【答案】D
【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8.【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9.【答案】B
【解析】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答案】D
【解析】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既要做到变,同时也要做到稳定,把变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最大限度地把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发展的速度同改革、发展方案的稳妥、协调以及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
上一篇:2023河南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试题及解析(三)
下一篇:2024河南成考专升本《政治》选择题试题及解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