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些考生还没报名就担心自己考不过,或者报名了一上考场就害怕,结果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1、有些考生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但能沉着应考,结果还考得不错;
2、有些考生第一门考试下来觉得考得太差了,后面就放弃了,结果成绩出来第一门就考了90多分;所以一定要把三门课考完(务必考完!务必考完!)。
二、话题作文不是没有限制,也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1.比如1999年高考话题是“假如记忆可能移植”,有考生大谈特谈“记忆移植不可能”,而忽略了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作文命题中已被确认了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作文,才谈得上与话题有关,脱离了这个前提,又怎谈得上什么有关无关呢?
2.联系材料,正确理解话题。
审题时,不能割裂材料与话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比如2000年高考,有学生如此立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正确答案是惟一的”,事实上偏离了题意。题目中材料显示的四个答案均是正确的,据此话题中“答案”的含义显然是指“正确答案”,何况“错误答案”是谈不上“丰富多彩”的。
3.有些考生作文时思路扩展不开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将话题视作命题。
比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些考生通篇都在论证“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思路,作文的视野囿于一隅,失去了拿高分的机会。
4.审题的重点应放在“话题阐述”上,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更重要。
阐述部分的文字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会受到约束。
比如2000年高考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阐述部分的文字是:“看来,由于标准的不同……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从这段引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
其一,涉及面比材料本身广阔得多,引导考生思路的意图很明显。
其二,作为衔接材料与话题的枢纽,其对话题的阐释既明确又要丰富。“答案”的含义可能是“标准”、“角度”、“理解”、“方法”等等,这就避免了考生对“答案”内涵理解上的单一。
总体要求:会做的要做对,不会做的要认真做、要填满,而且一定要工整。函授本科国家开放大学报名电话樊老师:18569993752